第二更,求粉红。
又是太仓来的信。
连守信接了信,张氏就从钱匣子里抓了几个钱,谢过了那个小伙计。一家人这才回到家中。五郎去府城考试了,小七在私塾上学,家里的几个人,只有连蔓儿认识的字最多,这念信的任务,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连蔓儿的身上。
“你爷有好长一段没来信了,不知道这次是啥事?”连守信就道。
自从上次那封解释的信,然后就是请明年说连继祖要回家上坟的信,之后,连老爷子就一直没写信回来。
其实,这个书信往来的频率,与一般来比,已经是很频繁的。只是相比连老爷子去太仓后,一开始的时候的书信频率,是少了些。
连蔓儿也猜不到信中会是什么事,就信封拆开,拿出信来念了。
这封信不算长,可也不算短。
等连蔓儿念完了信,连守信沉默了半晌。
“你爷这也没说啥事啊。”沉默过后,连守信就问连蔓儿,“蔓儿,你爷写的那有些文话,我也听不大懂。这信里,是没说啥是吧。”
“嗯,是没说啥事。”连蔓儿点头。
连老爷子的这封信里,还真没提到什么事,对太仓的事说的极少,更多的是询问三十里营子这边的情形,也就是打听些家长里短、春耕之类的事情。
以往连老爷子来信,必是有什么指示,这样好似唠闲嗑的信,让连守信、张氏都有些奇怪。
“老爷子这是……想家了。”想了一会,连守信就说道。
连蔓儿没说什么,只是将信收了起来。她心里明白,正如连守信所说,连老爷子想家了,或者更准确地说。连老爷子已有归意。
太仓那边过的红红火火的,连老爷子却想回三十里营子了。
“那边的日子现在过的不定多享福那。”张氏就道。
“老爷子不是贪图享受的人。”连守信就道,“跟着去太仓,当时也说了。就是想多看着点,省得……”
省得连守仁和连守义在那边不作法,闹出事来。
连守信的话说了半截,就不说了。
连老爷子当时是这样说,可是他跟了去,结果是怎样的?连秀儿的婚事,连守仁纳妾。平嫂的事,还有连老爷子不肯在信中提及的,连守仁和连守义现在的所作所为。
连老爷子根本就没看住他那两个儿子。
现在想家,想要回来,是因为对那边已经失望了,明白了即便他在那,也起不了任何作用了吗?
不,连蔓儿摇了摇头。连老爷子有了归意,但是却不会真的回来。他还要继续看着连守仁和连守义,即便看不大住。总也要尽力不是。所以,连老爷子才会在信里那么地想家,而又那么无奈。
“他爷啊,”张氏就叹了一口气,“太仓那边的事,也不跟咱们说了。也是,他在那边,也还都那样,咱知道了,能怎样那。……英子她爹前天从太仓回来了。看那样,就是发了笔财。”
“蔓儿,你爷信里也没提英子她爹的事?”张氏正做着针线,就抬起头来,问连蔓儿。
“没。”连蔓儿肯定地道。
“这一个村子住着,低头不见抬头见的。他爷也没给个章程。咱怎待那一家子?”
“那还能怎待,不是说大户人家的规矩,那做小的娘家人,都不算亲戚。咱该怎就怎地,对他,也没啥待不待地。”连守信就道,显然对英子这件事,以及英子这一家人都很不待见。
连蔓儿不由得偷偷看了连守信一眼。她有些好奇,连守信的这个态度,是出于自然,还是上次被张氏敲打了,才会这样。
不管哪种,这个态度真是很不错。
至于说英子的娘家不算亲戚,连蔓儿对此持保留态度。英子是做小,但她好像并不是卖给连家的。要较真论起来,也许人家还要归到良妾那一类那。而且,就算连家说英子家不是亲戚,你也搪不住英子的爹人家不这么想。
从英子的爹几次行事就可以看出来,那也是个混的。根本就不懂什么规矩礼法,跟这样的人,讲理都讲不清楚。
“老爷子不提,那肯定也是觉得这事不好提。老爷子好脸,这事哪能提那。”连守信又道,“反正咱自己个知道,不用给他好脸。咱是不认他这门亲戚就得了。”
这话很对,看来连守信还是很了解连老爷子的。
“娘,你看我爹现在,啥啥都可明白了。这肯定是因为认的字多了的缘故。娘,你也别总忙活计了,有空,就多学俩字呗。”连蔓儿就笑道。
听连蔓儿说让她学认字、写字,张氏明显犯怵。
“有你爹,还有你们几个,这还用我学啊。我有工夫,我给你们做做针线多好。对了,蔓儿,你那不是有啥读书人写的食谱啥的吗,要是没事,你就跟我说道说道那个。这个我能学的来,有空给你们爷几个雕琢各样的做点好吃的,比我一天认不了一个大字,那不是强多了吗。”
连守信、连蔓儿和连枝儿三个就都忍笑。
说到念书习字,这还真是讲究天份。连守信和张氏两个,年纪差不多,看